天才一秒记住【三味小说网】地址:www.ourshanwei.com
在细胞核内,大概三、四十年前,这就是生物学界的主流看法。
但到了方然求学的年代,对端粒的认识,已经发生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。
西历1437年,原先被认为是“手柄”,没有其他功能的染色体端粒,被发现具有一个奇怪而神秘的特质,在dna复制时,比较两条新的dna链和原先的长链,会发现新dna链的末端、就是端粒,长度会比原先的短一截。
不仅如此,端粒在dna复制前后缩短的现象,每一次分裂都会有,仿佛被“磨损”,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多,端粒的长度也越来越短。
一旦发现这样的事实,端粒的行为,就迅速被和“衰老”联系起来。
因为研究者在试验中观察到,或者,仅从理论上也可以想象得出,倘若细胞中的dna端粒随复制而不断缩短,最终被磨损殆尽,那么dna的复制,乃至细胞的分裂也就到了尽头。
端粒耗尽后继续复制,应该就会磨损dna长链中有意义的部分,而作为生命的遗传密码,dna出现这种程度的损伤,将是致命的。
然后他们就发现,细胞分裂的次数限制,似乎真的来自于端粒磨损。
生命的繁衍,乍一看去,往往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感觉,任何不受约束的物种,总好像在若干代内就能充斥盖亚;这种想法,放在生物上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观点,但是对单个细胞而言,却并非如此。
方然也知道这一点,据他的调查,细胞分裂的次数并非没有上限,不同种类的细胞,分裂次数大致在五十到一百次之间。
不仅如此,分裂次数越多的细胞,生命活性越差,再次分裂的能力也越差。
端粒磨损这一现象,和细胞分裂的限制联系起来,的确可以作为细胞层面衰老的原因,进而,对复杂生物乃至人类的衰老,也有巨大的研究价值。
端粒的情形,以方然的知识体系,大概就了解到这种程度。
因为掌握的讯息还不够,提到端粒,方然几乎立刻就想起了一个荒谬的悖论。
细胞的分裂,dna长链的复制过程,会磨损端粒,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